速豹新闻网淄博讯(记者 苗露 沙婷婷)2月7日,淄博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建设高品质民生”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邀请淄博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向社会发布淄博市地名文化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在淄博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淄博按照全国和省市民政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统筹谋划,严密组织,狠抓落实,以地名命名管理、地名文化建设、平安边界创建为重点的各项工作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建立健全地名工作体制机制 加强地名工作队伍建设
《条例》颁布后,淄博市民政局第一时间召开党组理论中心组扩大会议,原原本本、逐章逐条、逐字逐句学习,深刻把握《条例》的重大意义、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分管领导对《条例》内容逐条解读,不断加深对《条例》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组织各级民政部门、相关职能部门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地名管理条例》知识答题活动。指导各县区民政局在各镇(街道)、村(社区)利用电子显示屏、村村通广播、公示栏等广泛宣传《地名管理条例》,印制发放宣传折页、宣传海报、宣传横幅等18000余份。此外,还建立健全了党领导区划地名工作体制机制,市及五区三县均成立了地名工作领导小组,党对区划地名工作的领导得到进一步加强。大力加强地名工作队伍建设,淄博市区划地名领域工作满三年以上或参与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人员占90%以上。
培育工作亮点和地名文化品质生长点
紧紧抓住博山区、临淄区承担“全省加强乡村地名管理”试点的有利契机,组织实施“六个一”工程,明确提出“挖掘一批乡村地名文化元素、储备一批优秀新生乡村地名、收集一批高清地名文化图片、建立一个乡村地名标识系统、构建一个完善管理服务体系、打造一支通专结合人才队伍”的目标要求,以点带面推动乡村地名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围绕加强乡村地名管理、规范乡村地名标志设置、提升地名信息服务水平等,培育工作亮点和地名文化品质生长点,充分发挥地名管理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推广使用标准地名。指导淄川区民政局以实施《标准地名数字化管理应用工程》为抓手,建立淄川区地名储备库,对行政区域内3000余条乡村道路、街巷进行统一命名,让更多市民深入了解淄川地名和历史文化,营造全社会关注地名管理、促进地名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浓厚氛围。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指导临淄区民政局立足齐文化发祥地的独特优势,加强与区政法、综治等部门联合,规划建设美丽乡村记忆馆10处;依托太公湖湿地公园、晏婴公园、康浪河湿地公园,打造地名文化公园3处;选取5个历史底蕴深厚、地名文化丰富的村建设地名文化长廊,不断提升地名文化的亲和力凝聚力。
推动地名文化迭代升级。着眼不断提升乡村地名文化品质,增强群众文化自信,集中设置路街巷地名标志、农村居民点地名标志600多个,不断拓展地名文化传播领域,推动乡村地名文化保护和地名文化产品向基层延伸。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地名文化建设的期盼和要求,建成全市首家区级地名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并将二维码逐一镶嵌到每个地名标志上,群众只需拿手机扫一扫,即可了解此条地名的来历、沿革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实现了传统地名向数字地名转变。
建成标准地名数据库 编纂地名文化丛书 建设地名文化主题公园
地名信息库数据投入使用。在淄博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时4年时间,280多个县直以上部门88个镇办1100多名同志全程参与,共普查地名33132条,拍摄多媒体照片50272张,电子地图标注32563条,并全部进行了图库连接,建成了覆盖淄博市、要素齐全、动态运行的标准地名数据库,市及4个区县6名同志被表彰为山东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地名文化丛书编纂取得进展。组织各区县集中编纂《张店地名文化》《淄川地名故事》等20多部地名文化丛书,形成系列化地名文化产品,在一定意义上拓展了淄博地名文化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不仅为广大读者奉献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也为全市广大地名工作者和地名爱好者开展地名文化研究提供了依据和遵循。组织编纂了《淄博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影像纪实》一书。该书采取平铺直叙方式,以“淄博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大事记”开篇,通过机构篇、部署篇、推进篇、成果篇、他山篇、综述篇、塑魂篇、拓展篇等8个篇章,集中展示淄博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的推进路径和地名文化的发展脉络。
地名文化主题公园建设成效明显。在深入调研、沟通协商的基础上,会同潍坊市民政局在淄川区召开“淄博·潍坊平安边界创建暨地名文化主题公园建设推进会”,以三县顶现有场地设施为依托,重点做好边界走向示意图、界线地理模型制作,界管宣传视频、平安边界彩绘编创,平安边界示范碑、平安边界宣传牌、界桩保护警示牌设立,以及地名文化长廊建设,护碑亭功能完善、和谐林区命名等工作,联袂打造全省首家公园版地名志书和绿色和谐走廊,推动两市区划地名工作高质量发展。
黄河地名文化挖掘保护有序进。对高青县黄河地名文化建设情况进行现场实地调研和地名文化元素挖掘。指导高青县民政局立足沿黄地域优势,实施黄河地名文化“记忆工程”,加强黄河地名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黄河滩区迁建、黄河旅游资源开发深度融合,积极打造既彰显黄河文化,又体现时代特色的地标性建筑、黄河地名文化长廊、黄河地名文化乡村记忆馆;整合漫修堂、述青藏古馆、镕古拓片等文化资源,深入挖掘黄河地名文化元素,彰显黄河地名文化的时代价值,为文化旅游、生态产业、乡村振兴等各项事业发展加油助力。
编辑:沙婷婷
责编:苗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