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豹新闻网淄博讯(记者 苗露 赵树明 通讯员 路 娜)6月18日,淄博民俗文化研讨会暨高阳酿酒民俗点评会在中国酿酒工艺学起源地核心保护区淄博高阳酒业公司成功举办。
研讨会由淄博职业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寿光市齐民要术研究会、淄博高阳酒业公司、淄博市齐民要术研究会联合举办。中国民俗学会原副会长刘德龙教授,山东大学古典文学专家郑杰文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闫爱民教授等给予研讨会相关学术支持。来自淄博市民俗、哲学、古文字、齐文化、酒文化以及传统产业等领域专家参与研讨。
国内农学史、民俗学著名专家,淄博市齐民要术研究会民俗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焘以高阳酿酒民俗为例,作了题为《深入挖掘淄博民俗文化,助力淄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旨报告。
赵焘认为,民俗文化分为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游艺民俗等,涵盖了人类一切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范筹。淄博的传统产业如陶瓷、琉璃、丝绸、饮食、酿酒、酱醋等生产技能,都是传承了几千年的淄博物质生产生活民俗。
赵焘认为,民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各地人民集体创造、传承共享、凝聚着深厚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的根基性文化。其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创新再造,世代传承,从无间断。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之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之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之中国。尤其是民俗文化中移风易俗的创新性,更是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爱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淄博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多姿多彩,渗透在全市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赵焘说,“作为淄博物质生产民俗的代表,高阳酿酒民俗被认定为政府非遗保护项目、山东省工业旅游示范项目,曾被中央电视台《跟着课本去研学》栏目采访报道,创出了淄博民俗文化助力淄博旅游产业的成功样板。”
与会人员对报告展开热烈研讨,并对高阳酿酒民俗助力淄博旅游产业给予充分肯定。
来自教育界的张启军老师,从古代汉语文字的演变过程,诠释了“民俗”的概念:“民”,众萌也;“俗”,习也。
与会人员,还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俗文化的时代内涵,淄博民俗如何助力文旅产业,如何科学地挖掘、保护、利用好淄博民俗文化,从乡村振兴实际传承弘扬民俗文化,如何实现民俗文化的“移风易俗”等方面阐述了各自见解。
会前,与会人员先后参观了高阳故城遗址、竹林七贤刘伶墓、中国酿酒工艺学起源地纪念碑、高阳酿酒传统民俗技艺展示馆等。
责编:苗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