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淄博频道>内容详情

【橘源堂•文化】彭真委员长与橘源堂的故事

2024-08-06 08:39:20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速豹新闻网苗露 王盛利 通讯员 毕晓世淄博报道:近日,记者到淄博橘源堂国医馆采访,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但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捐赠仪式场景却是依然历历在目……

2024年5月22日上午,在桓台县档案馆举行的一场特殊捐赠仪式上,农工党党员、桓台县政协常委、橘源堂国医馆馆长郑晓辉先生,将其父亲郑春坡先生珍藏的一批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档案资料捐赠给了桓台县档案馆。其中,《徐学汉写给彭真委员长的书信》的底稿尤为珍贵。这份底稿由时任桓台县委书记徐学汉草拟,并经过郑春坡先生的精心修改与书写,最终由原淄博市市长王韬转交给了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书信中详细记录了彭真委员长为桓台题写“建筑之乡”的经过,题词不仅是对桓台建筑业辉煌历史的见证,更深刻体现了彭真委员长对家乡桓台的深情厚意与殷切期望。

在人们的印象中,桓台县往往代表了江北首个吨粮县的成就,但它也是一座声名远扬的“建筑之乡”。在桓台县城南侧205国道与南外环路的交汇处,广场上的城标令人瞩目。高达44米的桓台城标,以其独特的薄壳、立柱和不锈钢球设计,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桓台大地上冉冉升起,昭示着桓台焕发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活力。

1985年3月5日,是一个令所有淄博人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回到了祖籍地——淄博市桓台县视察工作。返京之后,他满怀深情地挥毫题写了“建筑之乡”四个大字,以此表达对家乡建筑业发展的高度认可与殷切期望。从此,“建筑之乡”四个大字高悬于桓台城标的南北两侧,无疑是彭真委员长对桓台建筑业传承发展与辉煌成就的极高赞誉。

在《桓台县志》中记载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同年,橘源堂的六代传人郑春坡先生,曾为彭真委员长精心雕刻了一枚青田石印章。这枚印章尺寸为5厘米见方,高12厘米,印面为阴文篆书“彭真”二字,边款则巧妙地雕刻了“桓台八大景”。在全国“两会”期间,这枚印章连同民国重修的《新城县志》,由原淄博市市长王韬作为珍贵礼品转交给了彭真委员长。这一举动再次加深了彭真委员长对桓台的深厚情感与记忆,也为后来他为桓台题写“建筑之乡”埋下了伏笔。从此,橘源堂与“建筑之乡”美誉之间的联系更加深厚。

桓台享有“建筑之乡”美誉,它不仅是建筑业成就辉煌,更体现了桓台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新精神。橘源堂及其传人,通过一枚枚精致的印章和珍贵的档案资料,不仅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悄然成为了连接桓台与彭真委员长深厚情感的纽带,共同书写了桓台县乃至整个淄博地区发展历程中的一段佳话。

编辑:王盛利

责编:苗露

   

速豹新闻网编辑:苗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