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时代需要精神,精神需要传承。
新华医疗于1943年创建于胶东抗日根据地,由抗战时期胶东军区卫生部“器械组”发展而来,由时任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批示成立,是一家有着80多年历史的“红色鲁企”。目前,新华医疗已发展成为医疗器械、制药装备“双龙头”企业。时光荏苒,代代相传,回望新华医疗的漫漫征途,从一把简单的手术剪,到智慧化消毒灭菌整体解决方案、高能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智能环形在线自适应放疗系统以及BFS等高端医疗器械和制药装备,沉淀了数不清的“新华医疗故事”,“新华精神”引领一代代新华人向光成长。
传承的意义在于更替、继承,将前人的经验、知识、技能、文化等通过某种方式传递给后代,并使其得以延续和发展。而红色传承就是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把红色基因根植于中国革命和发展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为大力弘扬“新华精神”,深入探寻新华医疗的血脉之源,速豹新闻网联合新华医疗重磅推出“新华医疗故事”专栏,聚焦新华医疗杰出人物、发展历程,深情讲述他们用血汗、用忠诚、用智慧续写的新华医疗故事。让这一抹红,穿越时空的隧道,绘制一幅幅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壮丽画卷,让“红色新华”精神在新时代闪耀光芒。
速豹新闻网苗露 王盛利 通讯员 李士龙淄博报道:在胶东半岛的山峦深处,烟台市牟平区观水镇后垂柳村静卧于群山之间。村里两间灰瓦斑驳的老屋,如同两枚褪色的勋章,默默诉说着八十多年前的故事。这里是新华医疗的诞生地,是八路军“器械组”的战地工坊,更是几代新华人和刘淑香一家几代人红色血脉的源头。
烟台市牟平区观水镇后垂柳村航拍
1943年的冬天格外凛冽,胶东十四团的马蹄声惊醒了后垂柳村的寂静。八路军胶东军区后勤部决定成立自己的制药厂,负责研制急需的药品和战伤救护医疗器械。部队从各单位抽调 18 人组成工作小组,刘淑香的公婆主动将自家新建的两间民房让给了八路军使用。从此,这两间屋子成了新华医疗最早的“厂房”。
后垂柳村,新华医疗旧址的两间民房
当年,没有精密的仪器,没有充足的原料,十八名战士们挤在这间既是餐厅、宿舍又是工作室的狭小空间内,用银匠工具打磨简单的剪钳镊。“为了将药品器械及时供应前线,他们晚上常点着油灯干到夜里十二点。”刘淑香老人的眼神落在西墙的窗户上,仿佛看见映在窗纸上的战士们挑灯夜战的剪影。刘淑香的公婆曾对她讲起,即便夜已深,他们仍会在这里坚持生产工作。
刘淑香老人讲述八路军生产医疗器械场景
这两间民房不仅是制药的工坊,更成了军民交融的纽带。战士们缺粮时,村民们会掀开粮缸,把掺着槐花的玉米饼掰成碎末熬成稠粥;缺生产工具和原材料时,乡民们背着药篓钻进深山,把东西塞进战士的粗布挎包。老乡们说,最暖人的是八路军战士捧着陶碗,笑眼弯弯地向刘淑香的婆婆请教贴饼子的诀窍,风箱 "呼嗒呼嗒" 地响着,将金黄的饼香和胶东方言里的关切,一同揉进跳动的火苗。
新华医疗军工做饭使用过的风箱留存至今
后垂柳村党支部书记矫德高指着老屋墙角的拴马桩说故事。当年,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驻留此地,常在村头射箭练靶。某日,矫德高的父亲和小伙伴嬉闹着经过,许将军一声“小鬼,帮我把箭拔下来”,让这个农家少年成了将军口中的“小战友”。拴马桩上的磨痕至今仍镌刻着将军与百姓并肩的印记。
许世友部队曾用过的拴马桩
时光淌过八十余载春秋,老屋虽未添一砖一瓦,却孕育出一个浸透红色基因的家族。刘淑香的大姑姐十三岁参军,曾背着药箱跨过鸭绿江;刘淑香儿子也穿上军装,从副团职岗位转业;外孙投身海军,在黄海的浪涛里续写着祖辈的荣光。
岁月磨去了很多印痕,却也纯粹了信仰。刘淑香老房子的石壁在阳光下闪烁,细细看上去有些亮晶晶,这是当地最好的石材。
“我的公公婆婆把当年村里最好的房子让给战士们,俺们也觉得体面、光荣!”刘淑香老人的话语里带着胶东人特有的质朴。这种光荣,是目送亲人踏上征途时的骄傲,是看到子孙在军营里成长的欣慰,更是一种刻进骨髓的信念——当老屋的屋檐为战士们挡住风雪时,红色基因就已在这个家族的血脉里扎下深根。
后垂柳村“新华医疗旧址”牌匾
如今,这份浸润着战火与温情的红色基因,早已从老屋的灰瓦下蔓延至更广阔的天地。在新华医疗的现代化厂房里,精密仪器替代了当年的银匠工具,自动化生产线更迭了火油灯下的手工劳作,但始终不变的,是从老屋延续而来的生命守护。那些在火油灯下被打磨出的剪钳镊,早已化作 “新华人” 胸前的徽章,在新时代的阳光下闪耀着同样的光芒。
风从胶东半岛掠过,老屋的灰瓦上,新的希望正在萌发。这是跨越世纪的守望,是从战火中走来的长歌。当新华医疗的旗帜在风中舒展,我们听见,那来自 1943 年的锤打声,依然在时光深处,叮咚作响......
编辑:王盛利
责编:苗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