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淄博频道>内容详情

【新华医疗故事】一条扁担挑出救死扶伤的红色企业

2025-07-22 10:40:24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编者按:时代需要精神,精神需要传承。

新华医疗于1943年创建于胶东抗日根据地,由抗战时期胶东军区卫生部“器械组”发展而来,由时任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批示成立,是一家有着80多年历史的“红色鲁企”。目前,新华医疗已发展成为医疗器械、制药装备“双龙头”企业。时光荏苒,代代相传,回望新华医疗的漫漫征途,从一把简单的手术剪,到智慧化消毒灭菌整体解决方案、高能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智能环形在线自适应放疗系统以及BFS等高端医疗器械和制药装备,沉淀了数不清的“新华医疗故事”,“新华精神”引领一代代新华人向光成长。

传承的意义在于更替、继承,将前人的经验、知识、技能、文化等通过某种方式传递给后代,并使其得以延续和发展。而红色传承就是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把红色基因根植于中国革命和发展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为大力弘扬“新华精神”,深入探寻新华医疗的血脉之源,速豹新闻网联合新华医疗重磅推出“新华医疗故事”专栏,聚焦新华医疗杰出人物、发展历程,深情讲述他们用血汗、用忠诚、用智慧续写的新华医疗故事。让这一抹红,穿越时空的隧道,绘制一幅幅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壮丽画卷,让“红色新华”精神在新时代闪耀光芒。

速豹新闻网苗露 王盛利 通讯员 李士龙淄博报道:胶东半岛的晨曦总带着海雾的微凉,当第一缕光穿透牙山的云霭时,山岩间仿佛还回荡着1941年牙山“反扫荡”的枪声。这座雄踞昆嵛山与大泽山之间的战略要地,不仅刻着许世友将军 "太平我不来,我来不太平" 的铁血誓言,更在硝烟深处埋下了一粒医疗火种。

牙山航拍,摄于2024年5月

1941年3月15日夜,国民党山东省第九区专员蔡晋康趁日寇“扫荡”大泽山之际,再次发动反共高潮,公开叫嚣“配合皇军打八路”。蔡晋康组成1.2万多人的“抗八联军”,全面占领牙山,其部属分驻在唐家泊、下张家、亭口等一带,切断了我东、西海两大区之间的联系,并向东海地区发动进攻,形势十分严峻。

为了粉碎投降派的猖狂进攻,1941年3月14日,以许世友为总指挥的胶东反投降指挥部成立,决定发起以攻取牙山为中心、消灭蔡晋康部的战斗。3月15日,许世友将军以此誓师,并于当晚打响战斗。

在许世友将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战略战术的指挥下,经过三天的激战,我方共歼敌1800余名,蔡晋康负伤,带领百余名残兵残将仓皇南逃,牙山地区宣告解放。毛泽东同志得知后曾动情地说:“许世友打红了胶东半边天,了不起,了不起!”

牙山之战粉碎了日伪扫荡,可是也让敌伪进一步认识到胶东八路军成长壮大带来的危机。于是他们加紧了对牙山根据地一切物资的封锁,妄图困死这支部队。长期的封锁,让八路军的各项补给严重短缺。药品和器械供应不足,成为伤员回归战场的“拦路虎”,再加上当时根据地疫病流行,根据地军民都面临严重生命健康的严重威胁。

为打破封锁,自力更生,胶东军区一声令下,抽调18名八路军战士在牙前县后垂柳村组建器械组。乡间的土路上,走来一个肩挑重担的八路军战士。他就是蔡锦章,在他扁担的两头,风箱与铜砧碰撞出清冷的声响,家传银匠工具在战乱中有了新使命。他在民房里支起炉火,当银锤第一次落在铜砧上时,迸溅的火星照亮了满是老茧的手掌——这个曾打造银器的手,此刻正在研制救命的医疗器械。风箱呼嗒声与远处犬吠交织,在胶东大地奏响了最早的医疗工业序曲。

新华医疗创始人:蔡锦章

新华医疗创建初期所在的牙前县后垂柳村(今属烟台市牟平区)

那时,没有厂房就借用民房当车间,缺原料就熔了百姓捐赠的银器。油灯下,他们借着微弱的光打制器械,双手被金属磨出细痕,在每一件镊子、探条里都注入了比白银更珍贵的东西——特别是当伤员用这些器械取出弹片时,感受到的不仅是医者的仁心,更是一个民族在苦难中自救的决心。

新华医疗展厅内的银匠担子

如今的新华医疗展厅里,那尊复刻的银匠担子静静矗立。风箱的木纹里似乎还渗着1943年的炉火温度,铜砧上锤痕清晰如昨。手术器械厂的员工们,操控着机械,以 0.01 毫米的精度调试设备。砂轮与刀片磨砺的火花四溅,这火花比八十多年前后垂柳村铜砧上的火花灿烂得多,可是他们对待每一件器械的虔诚始终没有变。他们或许不曾察觉,指尖凝聚的专注,正与八十多年前那位在民房里打磨器械的银匠,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联结。

编辑:王盛利

责编:苗露

 

速豹新闻网编辑:苗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