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淄博频道>内容详情

【新华医疗故事】从观水村到张店,新华医疗实现由农村走向城市

2025-08-01 15:09:28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编者按:时代需要精神,精神需要传承。

新华医疗于1943年创建于胶东抗日根据地,由抗战时期胶东军区卫生部“器械组”发展而来,由时任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批示成立,是一家有着80多年历史的“红色鲁企”。目前,新华医疗已发展成为医疗器械、制药装备“双龙头”企业。时光荏苒,代代相传,回望新华医疗的漫漫征途,从一把简单的手术剪,到智慧化消毒灭菌整体解决方案、高能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智能环形在线自适应放疗系统以及BFS等高端医疗器械和制药装备,沉淀了数不清的“新华医疗故事”,“新华精神”引领一代代新华人向光成长。

传承的意义在于更替、继承,将前人的经验、知识、技能、文化等通过某种方式传递给后代,并使其得以延续和发展。而红色传承就是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把红色基因根植于中国革命和发展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为大力弘扬“新华精神”,深入探寻新华医疗的血脉之源,速豹新闻网联合新华医疗重磅推出“新华医疗故事”专栏,聚焦新华医疗杰出人物、发展历程,深情讲述他们用血汗、用忠诚、用智慧续写的新华医疗故事。让这一抹红,穿越时空的隧道,绘制一幅幅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壮丽画卷,让“红色新华”精神在新时代闪耀光芒。

在观水村时,翻砂组工作场景

钳工组生产场景

速豹新闻网苗露 王盛利 通讯员 李士龙淄博报道:1948年,大型歌剧《瞎老妈》创作并由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文工团首演。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是胶东成长起来的铁血武装,是孟良崮战役中围歼整编74师的“五把尖刀”之一。同时,也是当时新华医疗生产的医疗器械主要供给的两大部队之一(另一部队,为华野十三纵)。

《瞎老妈》揭露了旧社会的压迫与剥削,歌颂了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九纵队文工团首演后,《瞎老妈》在鲁、苏、皖、浙、闽等省广泛传播,多次上演,成为当时较有影响的剧目之一。1948年5月重回观水村后,新华医疗的军工们在紧张忙碌的生产之余,与药厂军工一起,以真挚、炽热的情感和饱满的革命热情,排练、演出了该剧,并在胶东巡回演出,反响强烈。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重重压迫下,像“瞎老妈”一样的广大劳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饱受剥削,尝尽苦难,哭伤了心灵,甚至也哭瞎了眼睛。为了天下的劳苦人民得解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并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华医疗的军工们为战士和乡亲们演出《瞎老妈》时,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走过“大革命”“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阶段,正处在“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的“解放战争”时期。

1948年春天,山东大部分地区都获得彻底解放,唯有青岛一带被国民党军队占领。为了支援全国解放,扩大生产,建设新中国,上级决定把工厂搬到位于鲁中、交通比较便利的张店。此时的张店已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新华医疗要迁址的具体地点是张店胶济铁路沿线日本兵营废墟和废弃厂房。由胶东牟平县观水村迁往张店,是新华医疗由农村走向城市的重大转折。

回忆起搬迁之路,97岁的刘永循记忆犹新。2005年4月的一天,刘永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1948年10月,我们依依不舍地搬迁离开了观水村。一路上大车小辆,马不停蹄。鉴于胶东存在敌情,为防止敌人捣乱,我们每个人发给一支步枪、四个手榴弹,负责在途中警卫。经过三天的步行,抵达潍坊火车站,在潍坊我们乘上接应的火车,顺利来到张店。”

当时器械部二百多名工人,绝大多数是牟平本地人,他们家乡观念强,愿不愿意离开故土还是未知数。为尽快解决好这些问题,保证搬迁任务的完成,厂里一面抓紧进行相关准备工作;一方面以党员为骨干,对全体人员进行吃苦耐劳、互助互爱、扶老携幼和为解放全中国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宣传教育和思想动员,进一步提高大家的政治觉悟,明白了搬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们对冲床、台钻和钳工案子等“宝贝家当”,厂里安排专人跟车,保证车不离人、人不离车。同时,为防敌机,一段时间内还采取了昼夜兼行的做法。

工厂的搬迁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还有不少人因为没有条件乘坐车辆,从观水到张店,半个山东的距离,只能跟着胶轮大车,一步一个脚印,用脚步丈量出800多里的搬迁路。

工厂在张店安家落户,从此掀开了新华医疗在淄博发展新的一页。亲手建起工厂的八路军战士和一批胶东子弟的人生发生了巨大转折,他们的一生乃至后人从此与淄博结下了不解之缘。

迁址是革命的需要。为了中国革命的取得胜利,为了在旧社会像“瞎老妈”一样的劳苦群众早日得到解放,新华医疗的先辈们望向革命的远方,郑重地收拾起行囊,铁肩担使命,向西再出征……

编辑:王盛利

责编:苗露

速豹新闻网编辑:苗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