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淄博频道>内容详情

【红火炬•高新人才成长录】新华医疗:抓牢“人才”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2025-08-08 15:42:35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速豹新闻网苗露 王盛利 通讯员 褚悦玲 孙晓琳 马晓宇淄博报道:人才也是生产力。近年来,新华医疗积极响应淄博高新区的人才政策,始终坚持“人才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理念,以创新驱动和人才战略为双引擎,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发展主线:创新驱动+人才战略

新华医疗以创新驱动与人才战略深度融合为发展主线,聚焦康复医疗、智慧医院等新赛道,带动就业岗位扩容与技术人才需求同步跃升。通过系统推进“新生启航”“新锐护航”“新越领航”“新华远航”四大人才工程,以“人才密度”夯实“创新高度”。近年来,新华医疗通过自主培养、柔性引智等一系列措施招才引智,现拥有3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名国家级人才、2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5名其他省级人才等高层次人才领军的高质量人才团队。实现创新链与人才链的双向赋能,为企业拓展新业务领域注入强劲动能。

同时,深耕高技能人才培育,构建“自主评价+多维培养+长效激励”培养体系,依托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设立初级工至特级技师的晋升通道,累计619人获得技能等级晋升;通过“金蓝领”培训、新型学徒制、技能比武等举措,年均开展实训超2000人次。设立16个职工创新工作室,以“五小创新”活动推动技术攻关,年孵化创新成果超百项,同步完善激励保障,发放技能补贴、设立专项奖励,实现人才“育得出、留得住、用得好”。

尤其是新华医疗通过制定下发《技能人才培养管理办法》,明确公司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评价使用和激励等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建立起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通道,建立起一套高技能人才工作政策体系,促进了人才全面成长。

姚海涛:立志做“学习型、知识型”的技术能手

姚海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东省劳动模范。他从小在新华医疗长大,父亲是厂里的生产标兵、技术“大拿”。周围环境的耳濡目染,立志学好技术。在工作之余,他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学理论、练技能上。他不畏艰难,几十年如一日,通过刻苦钻研,熟练掌握了各种高端放疗设备的安装调试,实现了从普通技术工人成长为掌握高端医疗设备安装调试的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

由他领衔的“姚海涛职工创新工作室”,围绕放疗设备进行技术创新和新产品试制,解决加速器、大孔径CT等放疗设备在研发和生产中的难题,培养优秀的放疗设备调试技能人才。工作室先后完成国内首台高能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数字化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影像引导系统等新产品试制及生产转化工作。工作室累计完成创新项目105项,其中获发明专利授权16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65项,获得市级以上奖励10项。工作室主持了《医疗器械装配工医用高能射线装备组装调试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制定,通过工匠引领,技能培训,为公司培养高能射线调试高技能人员90人,工作室开展大讲堂活动和师带徒活动,先后培养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调试高技能人员31人,其中多人在市级、公司级技能大赛上获奖,取得公司工匠、市五一劳动标兵、省建功立业标兵、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李超:积极推行“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模式

李超,中共党员,特级技师。他身兼数职,既是制药科技集团本部焊接班班长,也是制药科技集团工会主席以及焊接工艺工作室带头人。

自2024年获评焊工特级技师以来,李超在焊接领域深耕细作,凭借着对焊接工作的热爱与执着,将自身所学专业知识与灭菌设备的工艺技术及加工要求紧密结合,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使自己的技术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和行业标准的变化,为制药行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在实际工作中,李超积极推行“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模式,亲自向年轻员工传授焊接技术。他不仅注重技能的传授,更注重工匠精神和创新理念的传承。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许多员工迅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焊接专家。多年来,他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焊接技术人才,为公司焊接技术领域人才队伍的壮大和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2024年,制药设备厂开展无菌保障灭菌器生产线升级上水平工作,李超全身心投入到提高产品质量和提升效率中。他参与的拔口机和弯管机设备投入使用后,不仅降低了制造成本和焊接工作量,还提升了卫生级管路系统的洁净等级,满足了ASME·BPE标准要求,为提升公司产品质量再立新功。

在李超的悉心教导下,他的徒弟们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2025年5月,新华医疗制药科技能集团制药装备制造焊接技能竞赛中,王添圣荣获匠心焊冠奖,王新军、张照梁、张龙、赵金辉、孙旭东获得星火淬技奖;2025年6月,山东健康集团2025年健康产业装备制造技能比武焊工项目赛事中,王添圣斩获一等奖,张照梁获得二等奖,张玉凯、赵金辉荣获三等奖。此外,在2024年第六届青工“五小”创新创效成果评审中,张玉凯的工装发明获得铜奖,孙旭东的工艺改进获得铜奖,王添圣的工艺改进获得优秀奖。

编辑:王盛利

责编:苗露

速豹新闻网编辑:苗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