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豹新闻网苗露 通讯员 韩欣颖淄博报道:7月20日至24日,一场以探寻非遗文化为核心的“三下乡”活动在齐鲁大地展开。淄博职业技术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志愿者们带着对乡土文化的好奇与敬意,走进乡村田野,与多项山东非遗项目近距离接触。在观察、记录与交流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为乡村注入了青春活力。
八大碗里的吉祥密码——滨州
7月20日,志愿者们走进滨州无棣古城非遗馆,在工作人员的细致讲解下,了解到炖肉、炸肉等八道经典菜肴的历史渊源与民俗内涵,八大碗的“八”暗含“四平八稳”的吉祥寓意,每道菜肴的食材选择都与当地物产休戚相关。志愿者们边听边记录,用手机拍下泛黄的菜单手稿,试图为这道饮食非遗梳理出更清晰的传承脉络。

光影间的皮影传奇和端鼓腔里的流域记忆——泰安
7月21日,志愿者们走进泰安皮影戏表演现场,在白布幕前专注地观察艺人们操控皮影人的手法,光影间演绎着《泰山石敢当》等民间故事。表演结束,讲解人员带领志愿者和游客来到皮影艺术照片墙前、墙上,一面面皮影艺术照片静静陈列。老艺人选皮的专注、镂刻时的凝神、敷彩的细致……十道工序的关键瞬间被定格,无声展现着皮影制作的精妙。志愿者与游客一同驻足,认真聆听工作人员讲解。
端鼓腔艺人手持彩扇、腰系铜铃,用铿锵的唱腔讲述着黄河岸边的古老传说,让志愿者们感受到黄河文化的雄厚。端鼓腔表演后,志愿者访问老艺人,听他讲起技艺渊源:“早年间黄河泛滥,祖辈们摇铃敲鼓祭拜河神,祈求平安,后来融入丰收故事,成了黄河儿女的‘心里话’。”志愿者们边记边悟,原来那激昂唱腔里,藏着的是黄河流域的生存史与集体记忆。

钩织技艺的千年经纬——菏泽
志愿者们在7月22日这天来到了鲁西南古法钩织的发源地——穆李镇,其钩织技艺可追溯至宋代,以“通经断纬、虚实相生”为核心技法,用棉线、丝线编织出的台布、窗帘曾远销海外,让志愿者们见识了针线交织的细腻巧思。

蟠龙梆子的百年回响——济南
7月23日锣鼓声在乡村广场渐歇时,志愿者正蹲在石阶上快速整理笔记。她此行的任务,是为非遗保护项目收集蟠龙梆子在乡村的真实生存状态。《墙头记》的唱词余韵未了,她跟着传承人走进传承馆。玻璃柜里那本清代手抄剧本吸引了她,指尖隔着玻璃描摹泛黄的字迹,耳边是传承人“六十年改了八回台词”的话,她立刻在本上写下:“传统与当代的平衡——改编逻辑需结合观众反馈深入分析”。
年轻学徒路过时,她赶紧拦住,从“学戏的年轻人多不多”问到“平时靠什么维持开销”,连对方说“想拍短视频宣传却不会剪辑”都认真记下来,末尾画了个问号:“数字化传播的帮扶路径?”
夕阳透过窗棂落在她的调研本上,字迹密密麻麻,既有对艺术感染力的触动,更藏着对这门老手艺如何活下去的深思——这一趟,她要带回的不只是记录,更是能落地的保护的思路。

鲁锦织就的纹样诗篇——济宁
7月24日志愿者们在济宁鲁锦博物馆的织造作坊里,木质织布机咔嗒作响。学前教育学院志愿者看着鲁锦从轧花、纺线起步,经靛蓝染料浸染后,在织工脚下随踏板起落,以“通经断纬”之法织出“凤穿牡丹”纹样。“千根经线得排齐,差一根就全错了。”工作人员说着,指尖划过布面凹凸的纹理。志愿者们触摸着布料,听着纹样里藏的美满寓意,更懂了这经纬间的匠心。

刘氏布偶的指尖温情——东营
最后来到了东营,东营刘氏布偶则以憨态可掬的造型、细腻的针脚,让人们看到民间布艺的巧夺天工,感受到民间布艺的温暖。弘扬手工艺术,需从指尖的温度里寻根。刘氏布艺以百年针线为脉,将民俗故事绣进布帛,用对比鲜明的色彩勾勒吉祥寓意,十二道工序的严谨里,藏着民间艺人对生活的热忱。传承这份手艺,不仅是延续裁剪缝制的技艺,更是守护那些通过布偶流转的集体记忆——让针线的温度连接古今,让布艺里的文化密码,在代代相传中始终鲜活。
通过记录非遗技艺细节、梳理传承故事,探寻非遗与乡土社会的深层联结,理解其作为“点亮生活的星火”的活态价值,进而让青年学子真正认识到非遗并非静态标本,而是与乡村精神、生活愿景、代际情感紧密共生的文化根基,清晰体现了调研最终让青年学子触摸到非遗与乡土共生的温度,达成了对非遗活态价值的认知。
责编:苗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