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时代需要精神,精神需要传承。
新华医疗于1943年创建于胶东抗日根据地,由抗战时期胶东军区卫生部“器械组”发展而来,由时任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批示成立,是一家有着80多年历史的“红色鲁企”。目前,新华医疗已发展成为医疗器械、制药装备“双龙头”企业。时光荏苒,代代相传,回望新华医疗的漫漫征途,从一把简单的手术剪,到智慧化消毒灭菌整体解决方案、高能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智能环形在线自适应放疗系统以及BFS等高端医疗器械和制药装备,沉淀了数不清的“新华医疗故事”,“新华精神”引领一代代新华人向光成长。
传承的意义在于更替、继承,将前人的经验、知识、技能、文化等通过某种方式传递给后代,并使其得以延续和发展。而红色传承就是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把红色基因根植于中国革命和发展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为大力弘扬“新华精神”,深入探寻新华医疗的血脉之源,速豹新闻网联合新华医疗重磅推出“新华医疗故事”专栏,聚焦新华医疗杰出人物、发展历程,深情讲述他们用血汗、用忠诚、用智慧续写的新华医疗故事。让这一抹红,穿越时空的隧道,绘制一幅幅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壮丽画卷,让“红色新华”精神在新时代闪耀光芒。
速豹新闻网苗露 王盛利 通讯员 张衍钊 李士龙淄博报道:1953年3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则消息:“国营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厂提前完成五年计划。到 3月1日,这个厂的总产值和生产水平已经达到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指标。”
所有的拼搏,都是值得的
“厂长,厂长,特大好消息,特大好信息……”办公室老赵一边小跑着一边推开了厂长室的门。
“啥事老赵,怎么这么慌张?”厂长王作君问道。
“厂长,快看看那,咱厂上了《人民日报》,还是头版呢!”
此时,王作君也不淡定了,赶紧接过老赵手里的报纸。
消息像电流瞬间贯通全厂。这是对他们过去五年来工作的最大褒奖,过去5年里一起吃过的苦,已经经过的难,在这一刻都变成了喜悦,所有的拼搏,都是值得的。
1953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轻工业部决定,将新华制药厂所属的医疗器械分厂划归轻工业部医药工业管理局直接领导,从7月27日起,正式名称为“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厂”。
1953年5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轻工业部医药工业管理局发布《关于山东新华制药厂所属医疗器械分厂划由我局直接领导的令》。
时任厂领导的王作君、丛顺滋深知,从隶属新华制药厂到独立门户,“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厂”的牌子,是轻工业部医药工业管理局沉甸甸的托付,更是勒进肩膀的纤绳。没有退路,唯有在“一穷二白”的滩涂上,用意志与智慧夯下地基。
管理是扭转下滑态势的关键。随着一切工作思路向服务生产一线调整,最终形成了计划、财务、工务、检验、基建、供销、人事、保安、总务九个股室的架构。工资方案调整后,高薪保持不变,低薪有所提高,公平感让大家的心逐渐安定下来。
车间的重生从锻压工段开始。1953 年,有专家建议引进弹簧锤及自由锻造工艺,于是厂里引进了上海科隆厂创制的“手术器械毛坯电热靠模轧制机”,还有济南第二机床厂刚试制成功的K846A800 吨精压机。以往靠人力抡锤的场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弹簧锤自由锻的运作。同时,砂轮、磨光工序新增了抽风管道,多年来弥漫的金属粉尘被强力抽走。机器轰鸣,是时代前进的鼓点。
关心是激活生产的温暖动力。厂里澡堂建起来了,冲走了工人身上经年的油泥与疲惫;简陋的俱乐部里,下班后的说笑声第一次压过了沉默;广播站开始播送新闻和歌曲,电流声里,大家有了共同的节奏;扫盲学校的灯夜晚亮着,工人们用粗糙的手指捏着铅笔,在纸上认真地写下自己的名字和未来的期许。职工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
年终结算,工业总产值49.4万元、利润21.2万元,像两道结实的钢梁,稳稳架起了走出谷底的斜坡。数字无言,却是汗水与变革最响亮的证词。
走出产品单一的阴影
1954年初,上级陆续派董星五、谢希珍到厂,分别担任厂长和党总支书记。董星五性格豁达,谢希珍则沉稳内敛。迎接他们的,是刚刚显出生机的厂区,却也潜藏着惰性与各自为政的旧习。
为国庆五周年献礼的号召传来,像冷水浇在热铁上,激起了大家的干劲。一场增产节约运动随之展开。董星五常卷起袖子到车间里去,谢希珍则走遍了家属区。他们敏锐地发现“人忙机器闲”的怪象—— 工序之间脱节,宝贵的生产能力被这些无形的障碍困住了。
从抗战硝烟中诞生的这家企业,从来都是以枪炮声为号令,部队打到哪里医疗器械就供给到哪里。如同那个年代绝大多数军工企业一样,随着抗美援朝战场上硝烟散尽,订单减少的考验刚刚开始。仓库里,码放整齐的手术器械泛着冷光,却寻不到奔赴的战场。
合理化建议的箱子挂在了车间最显眼处。起初空荡,随即塞满了或粗糙或精细的纸片。工人们憋着一股劲,潜能如矿石投入熔炉。322名职工拧成了一股坚韧的钢索,机器的闲置时间被压缩,工序的衔接变得流畅。当年工业总产值跃升至65.2万元,利润攀升至33.7万元。
然而,医疗器械单一产品的阴影依然笼罩。如何让这个新生的厂子真正“吃饱”“吃好”?
该厂再次调动起广大干部职工的力量,正如《人民日报》报道中所述,新华医疗器械厂能够提前完成“一五”计划,还在于:3年多来,这个厂的职工大力推行了先进经验,提高了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水平。仅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一、二月份,工人们就推出了140多条合理化建议。
正是这些合理化建议,让新华医疗步子走得稳健有力。为了使工厂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董星五的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大地,农用压缩喷雾器、理发剪刀、推子……这些农用和民用产品陆续制造出来。
曾经锻造止血钳、手术剪的手,开始校准喷雾器的喷头,打磨理发推子的薄刃。从改进模具到优化流程,从节约边角料到提高淬火精度,此刻都凝聚在这方寸墨香里,获得了国家高度的认可。
生存的智慧,在时代的熔炉中延展着形态。从抗美援朝的余烬中站起,在“一五”计划的号角里奔跑,新华医疗的故事,是百废待兴时中国工业的缩影:以管理为骨,以创新为魂,生长出向上的希望。

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厂提前21个月零30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年3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显著位置作报道。

1953年5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轻工业部医药工业管理局《关于山东新华制药厂所属医疗器械分厂划由我局直接领导的令》。

1953年,厂领导与苏联专家研究技术方案。

淄博市委发来贺信。

淄博市工会联合会赠送锦旗。
编辑:王盛利
责编:苗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