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淄博频道>内容详情

【新华医疗红色故事】百岁老人初心如炬,革命伴侣谱写“新华”世纪歌

2025-11-15 10:20:00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编者按:时代需要精神,精神需要传承。

新华医疗于1943年创建于胶东抗日根据地,由抗战时期胶东军区卫生部“器械组”发展而来,由时任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批示成立,是一家有着80多年历史的“红色鲁企”。目前,新华医疗已发展成为医疗器械、制药装备“双龙头”企业。时光荏苒,代代相传,回望新华医疗的漫漫征途,从一把简单的手术剪,到智慧化消毒灭菌整体解决方案、高能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智能环形在线自适应放疗系统以及BFS等高端医疗器械和制药装备,沉淀了数不清的“新华医疗故事”,“新华精神”引领一代代新华人向光成长。

传承的意义在于更替、继承,将前人的经验、知识、技能、文化等通过某种方式传递给后代,并使其得以延续和发展。而红色传承就是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把红色基因根植于中国革命和发展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为大力弘扬“新华精神”,深入探寻新华医疗的血脉之源,速豹新闻网联合新华医疗重磅推出“新华医疗故事”专栏,聚焦新华医疗杰出人物、发展历程,深情讲述他们用血汗、用忠诚、用智慧续写的新华医疗故事。让这一抹红,穿越时空的隧道,绘制一幅幅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壮丽画卷,让“红色新华”精神在新时代闪耀光芒。

速豹新闻网苗露 王盛利 通讯员 张衍钊 李士龙淄博报道:在新华医疗的壮阔发展史上,镌刻着许多闪亮的名字。他们不是一个遥远的符号,而是一个个曾真实存在、热血奔涌的生命。正是这些生命,在烽火年代中以信念为炬,以担当为石,铺就了这家红色企业最坚实的根基。

我们虽无法重回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却依然能从历史的字里行间触摸到他们炙热的初心与坚韧的脚步。他们每一个人,都配得上“伟大”二字——在那个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岁月里,他们用青春和理想,写下了一段段值得永远铭记的传奇故事。

新华医疗始于抗战烽火。在新华医疗发展源头,有这样一段描述:1943年冬,为了解决战时缺医少药的问题,时任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与参谋长贾若瑜决定成立自己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机构。同年11月,18名有一定医药知识的八路军战士,在牟平区观水镇后垂柳村,成立一个器械小组,进行医药医械的研制和生产,这就是新华医疗的前身。

新华医疗创建初期所在地:牙前县后垂柳村(今牟平区观水镇后垂柳村)

董星五便是18名战士之一。他们在物资极度匮乏、设备简陋的条件下,积极研制药品、生产敷料、制造简易手术器械,全力支援前线。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董星五结识了他一生的“同志+伴侣”——矫惠书。

1926年,矫惠书出生于牟平埠西头乡前垂柳村。旧社会的农村,女孩子读书几乎是奢望。2025年初夏,在北京的住所,百岁老人矫惠书向记者断断续续地回忆道:“那一年我眼睛生病,去八路军医院看病。看到有女同志在那里工作,我就想:这个女孩能当八路,我也要当八路。”

同村一位党员知道了她的心愿,把她带到八路军驻地,那天部队正好吃包子。“我从来没吃过那么好吃的包子,一口气吃了五个,后来都不好意思再拿了。”矫惠书笑着说。因为她聪慧、真诚,部队留下了她,先送她进识字班学习。矫惠书正式入伍后,先后在胶东军区制药厂、卫生所、卫校工作。她和董星五因药厂结缘、因信仰相爱。“他拿书叫我看,叫我汇报,我觉得这个人很认真。”战火中的爱情没有甜言蜜语,却有着生死与共的坚定。矫惠书说:“一直到死,我们也没分开。”

正在接受采访的百岁老人矫惠书

“我很激动,我很感谢共产党,教我识字、教我工作……我没有想到我还能做这么多有意义的事情。”言至动情处,老人突然哽咽。对一个百岁老人来说,这样的动容已是非常难得。

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时,在观水的解放军军民都隐藏到山里,有个小孩没来得及跑,落在家里没人管。矫惠书就带着这个小孩子,给他吃饭,给他喝水,搂着他睡觉。矫惠书说:“期间,要躲避敌人追击。没想到,我就这么地立了一次功!”尽管她的立功过程有些平凡无奇,但是却反映了战争中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董星五是新华医疗独立建厂后的首任厂长,更是一位从战火中走来的革命者。1953年,新华医疗迎来关键转折。原轻工业部决定将新华制药厂医疗器械分厂独立经营。次年,“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厂”正式命名,董星五被任命为首任厂长。从新华制药厂分家出来的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厂,在董星五等领导下,快速站稳了脚跟,确定了发展思路,克服一切困难,带领团队走出正确的道路。矫惠书也随调转入医药工业系统,从车间党支部书记到处长,一路奉献,无怨无悔。透过矫惠书的深情回忆,我们得以重回那个充满理想与奉献的年代,读懂一段融入企业血脉的红色基因。

她从一名因身为女性而无法读书的农村孩子,成长为新中国医药领域的专业干部,这段经历正是党培养人才的生动写照。她立过功、受过奖,但最珍视的,仍是“没离开八路军、没离开党”的忠诚。

董星五晚年离世后,他留下的不仅是新华医疗从战时手工作坊成长为国内重要医疗器械企业的基业,更是一种在困境中坚持、在技术上钻研、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的初心。

如今,百岁的矫惠书记忆力已不如前,却依然清晰记得如何制药、如何送往前线、如何在扫荡下坚持生产。“我们对医疗器械厂是有很深的感情。”她说出这句话时,眼神清亮如初。这份感情,是对一段无悔人生的确认,是对年轻时信仰最初也最深的回忆。

“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这是每次吃饭之前都要唱歌。国家让干啥就干啥,这是规矩。那时候生产什么东西,这是上级给的任务,我们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

百岁老人矫惠书对于红色新华有着极深的感情。得知新华医疗如今的发展情况,矫惠书情不自禁地两手竖起大拇指称赞:“好啊好啊,新华能有今天真是做梦都想不到!”

董星五与矫惠书,这两位新华医疗的奠基人与见证人,用一生诠释了何为“红色初心”。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家庭记忆、企业历史,更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他们把党的事业当作自己的生命,把“为人民服务”铭记到了最后时刻。

编辑:王盛利

责编:苗露

速豹新闻网编辑:苗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