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淄博频道>内容详情

【新华医疗红色故事】军民鱼水情深,垄沟共耕一家亲

2025-11-18 14:44:17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编者按:时代需要精神,精神需要传承。

新华医疗于1943年创建于胶东抗日根据地,由抗战时期胶东军区卫生部“器械组”发展而来,由时任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批示成立,是一家有着80多年历史的“红色鲁企”。目前,新华医疗已发展成为医疗器械、制药装备“双龙头”企业。时光荏苒,代代相传,回望新华医疗的漫漫征途,从一把简单的手术剪,到智慧化消毒灭菌整体解决方案、高能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智能环形在线自适应放疗系统以及BFS等高端医疗器械和制药装备,沉淀了数不清的“新华医疗故事”,“新华精神”引领一代代新华人向光成长。

传承的意义在于更替、继承,将前人的经验、知识、技能、文化等通过某种方式传递给后代,并使其得以延续和发展。而红色传承就是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把红色基因根植于中国革命和发展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为大力弘扬“新华精神”,深入探寻新华医疗的血脉之源,速豹新闻网联合新华医疗重磅推出“新华医疗故事”专栏,聚焦新华医疗杰出人物、发展历程,深情讲述他们用血汗、用忠诚、用智慧续写的新华医疗故事。让这一抹红,穿越时空的隧道,绘制一幅幅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壮丽画卷,让“红色新华”精神在新时代闪耀光芒。

速豹新闻网苗露 王盛利 通讯员 张衍钊 李士龙淄博报道:“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这朴素的十三个字,是人民军队自诞生起便融入血脉的赤诚宣言,是子弟兵刻入灵魂的不变初心。在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里,八路军一手创建的新华医疗,正是这份鱼水深情的生动结晶。它不仅是硝烟中救死扶伤的坚强堡垒,更深深扎根于百姓心田,被乡亲们视为“自己的队伍”,成为军民血肉相连的传奇篇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器械组奉命离开山村,随部队辗转,于1945年9月迁到交通比较方便的牙前县观水村(现为烟台市牟平区观水镇),观水村有500多户人家,除了利用村里一所旧庙作为厂址外,还借用了一些民房作工作室。新华医疗老工人刘若梅回忆说:“军工都是分散到老百姓家里去住。”没有专门的宿舍,他们就住在村民腾出的土炕上,这就成了军工们的栖身之所。

1945年,工厂所在的观水村外景

每天天刚蒙蒙亮,村中便响起扁担的吱呀声。军工们已挑起水桶,挨家挨户把水缸挑得满满当当。“闲暇时间每个职工都自觉为群众挑水,扫院子,帮着烧火做饭,推磨压碾。”刘若梅忆起当时真实的生活场景说。傍晚收工后,军工们顺手抄起扫帚清扫院落,蹲在灶膛前帮着添柴续火。村头石磨房最常见这样的景象:两个军工和老乡并排站立,四双手紧握推杠,沉重的石磨在汗水中缓缓转动。这些日常劳动没有标语口号,却让百姓真切感受到:八路军的军工,和咱是一家人。

农忙时节,这份情谊在观水村更加深刻浓厚。厂里会专门组织职工下地助耕。春耕时节,田野里便出现这样的场景:军工和老农并肩扶犁,在土地上艰难前行,播种这一年的希望。刘若梅回忆说:“我们工人轮流扶犁,手掌磨出血泡也不停歇。”军工们肩拉纤绳,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新翻的泥垄里。新华医疗珍藏的档案照片里,军工们弯腰扶犁的身影依然清晰。

军工们帮助老百姓耕作

军工们为老百姓翻地

这 “一家人” 的深厚情谊,正源于八路军始终坚守的初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为行为准则,早已融入军工的一言一行。他们在与百姓朝夕相处中,以实际行动践行准则,用真情换来真心。

老百姓的真心,藏在细微处。厂子里常为赶制药品、器械忙至深夜,次日清晨,窗台上便悄然出现几枚鸡蛋,或是半筐新摘的山枣。村民将省下口粮塞进军工的口袋,老大娘熬夜为军工缝补磨破的衣衫......军民同心转动的磨盘,早已将“人民”二字深深镌刻进企业的基因里。这份永不褪色、历久弥坚的赤子初心,正是和平年代新华医疗守护人民健康的坚定步履之源。

编辑:王盛利

责编:苗露

速豹新闻网编辑:苗露